近日,张某显得特别激动,5年的欠款终于有了眉目,功不可没的是自己高情商的微信“聊天”及与执行法官的默契配合。
张某与朱某、李某原系朋友关系,2009年,朱某和李某两次共向张某借款168000元,借款到期后,两人久拖不还。2011年6月,张某诉至法院,经判决,朱某、李某两人应偿还张某欠款98000元。但判决生效后,两人并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给付义务,后张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执行中两人均下落不明,且法院在对两人的财产进行查询时,也未发现有任何财产可供执行。2014年12月8日,该案终结本次执行。
其间,张某一直在打听二人的下落。今年7月份,张某经过多方查询,终于获得了李某的联系方式,并成功地加入李某微信好友。但在与李某聊天时,张某并未直入主题向李某讨要欠款,而是以多年不见的朋友口吻与李某聊生活、聊工作。也许是时间久了,也许是李某认为张某不是冲着欠款来的,其毫不掩饰地告诉张某,自己现在苏州某单位工作,月收入在八九千元。于是张某便以崇拜的口吻对他说:“哥现在混得这么好,什么时候小弟去看看你。”以达到确认其地址的目的,李某满口答应。张某随即与其案件承办人取得联系,并将此信息转告给承办人,希望在他确认李某的地址后,承办人能去苏州将李某带回。
近日,张某又在与李某的微信聊天中得知其已返回泗洪,张某又及时向承办人汇报了此事。当日,张某以邀请李某吃饭为由,想把李某约出来。李某答应了此事,但在临近午饭时分,李某突然打电话告知张某,称家中来客人,谢绝前往;张某又再次约其喝下午茶,也许是张某的真诚“感动”了李某,李某欣然答应。下午3点多钟,李某终于出现在某咖啡馆。4点10分左右,执行法官到达该地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执行法官,李某十分难堪,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不留神”出卖了自己。李某不得不随执行法官到执行局谈话。后经过双方协商,加上承办人施加压力,李某当场履行了现金3万元,余款从每月的工资中扣除。至此张某长长地松了口气,使出洪荒之力的“聊天”,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