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老邢“逃兵记”
作者:魏静  发布时间:2016-07-26 11:30:46 打印 字号: | |
  八一建军节这一天,当老邢翻开收藏在柜子里那张泛黄的军人照片时,他便会想起当兵第三年从山东“逃”回来的那个遥远的夜晚……

1978年,这一年是对于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中国在这年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且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堪称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剧变发生的一年。就是这一年,老邢同志入伍了。

入伍,对于当时的老邢来说那就是“解放”啊。当年,高中毕业的他被下放到离公社比较近的生产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用他的话说“那种苦日子,我一天也不愿意呆”。要说老邢有骨气,还真是一点没错,到了山东济南军区,他勤学苦练,新兵训练结束比赛时在全团综合得分第一名,五个月后,第一批被选送到师教导大队培训,在当新兵的一年内入了党,当了班长,在部队老邢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可谓是顺风顺水。然而,就在入伍的第三年,也是老邢面临提干的重要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改革仿佛巨石一般狠狠地砸向老邢。

1980年11月份,正值晚秋,天气初肃。飘零的落叶在半空中打转,久久的不肯落地,老邢站在部队的操场上,已无心体会一叶知秋的美丽,因为部队的干部制度改革了。干部需要从部队院校培养,再强的政治思想,军事技术都不好使了。以数理化为主的文化考试能通过才是硬道理,这对于老邢来说仿佛一下回到了“解放前”。

距离1981年3月份正式退伍还有4个月,老邢做出了一个让他至今都觉得自己是“逃兵”的决定:回家!我问老邢当时为什么要回家,他像老顽童似的只说了一个字“气”。气命运捉弄了他,气自己运气太差。好在,这几年老邢在部队表现很出色,首长确实很器重和看好他,也就默许他可以提前回家,等到家安排好工作再办理退伍手续。

临走前一晚,部队几位领导陪着老邢一起吃了晚饭,领导们对老邢的“遭遇”深表同情,却都无能为力。吃饭前,一向心直口快的老邢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喝酒”。领导:“不行!”。说到这,我不禁傻笑,真逗,喝酒这事儿,老邢现在还记着,可见当时的老邢是多想喝点酒,解解愁啊……首长竟然直接拒绝于无情中。

第二天一大早,老邢提着买好的糖果和一些日用品以及一箱书籍就踏上了回家的征途。他没有跟我说从山东到徐州的火车上,他都想了些什么,我猜他可能望着车窗外的秋景,挫败感油然而生,也可能看着车厢里结伴打牌、吃烧鸡的人,觉得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很落寞……

到了徐州已经半夜了,从徐州到泗洪的汽车,第二天才会有。老邢拎着行李,在火车站附近转悠找旅社,找了很久几乎每家旅馆都满了,就在他犹豫要不要在候车室凑合一晚时,一个瘦瘦高高的男人出现了,老邢调侃说那是让他难忘的徐州一夜“情”……

别想歪了啊,老邢可是很正派的一位同志,更何况对方还是个男人!这个男人看老邢一身军装,还带着行李,就问老邢家是哪里的?是不是回家探亲的?闲着无聊的老邢跟这个男人说了详情,不知这个男人是同情老邢的周遭,还是看着老邢一身军装很正派,两人交谈甚欢,一见如故。“唉?那你今晚住哪啊?”那男人问。

“我……就在候车室凑合一晚。”

“候车室那怎么睡的?走!我一个亲戚就住在这附近,我带你去那住一晚。”

“方便吗?好吧!走!”

就这样老邢跟着一个陌生男子走了,说到这时,老邢奸诈的笑了笑说:“当时,我用了一个缓兵之计,我的所有行李没带去,放在候车室了。哈哈……”

我:“……”

可见在老邢的心里,他那从部队带回来的东西,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还好,那个陌生男子真的是单纯的热心肠,老邢在他亲戚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还给老邢做了早饭吃。所以老邢很难忘记在徐州的那一夜,只记得那个陌生男人姓孙,其他任何信息都没有。一面之缘,结下的是一辈子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情犹如在老邢冰冷的心口旁,燃烧了一把小火苗,温暖着老邢接下来的人生。

带着感恩怀德之心,和之前的挫败感,老邢坐上了从徐州开往泗洪的汽车。回到了家,退伍后老邢被安排在一个基层的商业部门,那时还是搞计划经济,流通领域很吃香,然而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中,老邢没有追逐名利,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来学习知识,充实自己。1994年,在全国法院第一次增编统招时,老邢以34岁高龄考入法院,这一待就是23年,从书记员、助审员、办公室副主任到庭长、办公室主任,监察室主任。今年老邢56岁了,他阅历丰富却依然如青松般不失本性,活得清醒踏实、坚毅果敢。  

老邢,邢光武,我亲切的称他为“老邢”。当年,他想”逃“出改革浪潮下的无奈,想“逃”离被命运捉弄的魔爪,如今回过头来发现,他却用了毕生精力奉献在法制事业上,这也是他在完成作为军人的要有奉献精神的使命,所以他不是逃兵。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