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学习邹碧华 做法治春天的守候者
作者:曹静静  发布时间:2015-05-05 10:31:44 打印 字号: | |
(从左至右依次是曹静静、许媛媛、邵成虎、李婷、陈秋璠、葛明)
  2014年12月10日,这是一个中国法律人都会铭记的日子,一位有良知的法官、一位专家型的法官、一位司法改革的先行者——邹碧华走了,报纸、电视、微信等各种媒介都在报道他的事迹,一时间哀思如潮。各行各业,因公殉职者不计其数,但从未感受过一位法官的离世会在全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能不仅是源于他的学识、他的成就,还有这时代的转型和已经吹响的司改的号角。

    相对于邹碧华来说,我们是法院系统内一群普通的法官,每天与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一天接打二三十个电话,开两三个庭审,撰写一两篇法律文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工作和生活。这样的我们是平凡的,但这样的我们不应该是平庸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法院人,在司改浪潮来临时,我们不应该做坐享其成者,而应以邹碧华为榜样,激流勇进、乘风破浪,方能彰显生命光彩。

    学习邹碧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同理心。他是一位有良知的法官,他辩法析理,用他的同理心,温暖他人,让冰冷的法律有了温度,真正做到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而年轻的我们正是缺少了这样的同理心。当事人的絮絮叨叨,律师的长篇大论,往往让我们烦躁不安,失去了耐心。案件审结,解决了纠纷,双方当事人的矛头却指向了我们。我们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从小事做起,着眼于细微之处,想他人之所想,公平、公正、公开办案,才会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成长,才会被人真正地尊敬。  

    学习邹碧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激情。在邹碧华看来,“生命中最为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他坚持用理想与激情去影响身边人,引导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不知从何时开始,80后的我们,早已不屑于谈及理想,更多的是自嘲,自嘲自己是流水线上的判决书制造工,过多地调侃自己的收入,QQ群、微信朋友圈里抱怨声不断,已然没有了年轻人该有的活力与激情。这样的负面情绪就像是一场瘟疫,快速地在我们之中蔓延。其实抱怨改变不了现状,惟有努力才最为可行。如果我们自己都肆意贬低我们的职业,我们凭什么要求他人给予我们尊重,法官尊荣感更无从谈起。

    学习邹碧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勇敢与担当。上海是全国司法改革的试点地区,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却勇做改革的前行者和铺路者。他敢于担当,而渊博的法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制度也让他有担当的底气。如今年轻的我们已然担负起了审判工作的重担。业务庭室,承办大量案件的多为年轻的法官和法官助理。系统内少则五六十件,多则一百多件的案件,让我们来不及选择退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敢于担当、有能力担当,将会成为我们年轻法官的时代标签。

    学习邹碧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坚持。面对同学们的高收入、面对法院工作的琐碎、面对司改道路的艰难,邹碧华选择了坚持。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和至今也未有多大改观的收入,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我想凡事贵在坚持。虽然坚守很难,有很多的无奈和困惑,但我们应该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若干年后,当法治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为我们的坚守点赞。

    也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邹碧华取得的成就可能是我们终极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我们只是一个个平凡的人,当年华老去,我们只是他人眼中普通的老者,除了至亲好友,不会有人知道我们的过往。但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希望我们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是一名法官,我是一名人民法官,我是一名共和国旗帜下的人民法官!
责任编辑:许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