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法官之家发了我一篇会后感慨,没想到阅读量一下冲到近两万,其中多数是基层法院同仁在转载推送,因为与文中涉及的基层司法现状产生了心理撞击和共鸣。有人发出为法官不易,为基层法官更不易的叹息;有人因此更加责怪正在推进的司改,认为顶层设计者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这些都与我写作该文的目的相左。身处在法治国家建设刚起步、司法改革序幕刚刚拉开的大变革时代;身处在社会深度转型各种利益重新调整、经济下行带来保障乏力纠纷高发的矛盾最前沿。每个基层法官必然要承担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任务与压力,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心理冲击与考验。怎么看?怎么办?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时期,这是一个怀疑时期;这是光明之都,这是黑暗之都;这是一个希望的春天,这是一个失望的冬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因为每个人观点不同、看法不同、心态不同,同一个世界在他们眼里的镜像便截然不同。
吐槽和抱怨只会加深我们的失望,消磨我们的耐心和斗志。其实这么多年比现在更困难的情况我们都已一路走来,为什么今天会心神不定呢?原因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三中和四中全会描绘的法治蓝图和司改方案过于美好,上级法院早早擂响的战鼓让我们感觉摆脱现状成为法治建设主人已指日可待,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令我们难以忍受。另一方面,我们对改革的阵痛期之长、羁绊改革的旧势力之大始料不及,破解不力。
既然司法改革和法治国家建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也就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总要有付出、有牺牲。让谁打冲锋?让谁作牺牲?传统战法当然是调动一线部队、指挥年轻有热血的士兵上阵。但这种办法代价太大、牺牲太多,即便夺下主峰,也将大伤元气无力坚守。
所以指挥员要胸怀全局,谋定而后动,催战鼓也不可乱敲,一鼓作气的道理我们初中就懂了,切不能未战便乱了军心!
近读周易,试图预测此场司改之前景。奈何高深莫测,晦涩难懂,非我辈可窥全豹。但拾得一斑,即“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者,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此来看目前的法治建设与司法改革,大势已定、趋势已明,每个法律人都当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再毋需彷徨迷茫,再毋需踌躇懈怠。不易者,无论如何变化改革,一些核心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是不能动、不能变的,如司法必须恪守独立中立、公平正义,必须服务人民、贴近民众,必须突出法官主体地位、赋予法官尊荣。简易者,一切改革举措应循序渐进,审慎推进,切莫贪功冒进。决策应多论证,勿草率,要接地气,增共识,凝聚力,切莫复杂多变,脱离基层也。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对高居庙堂者的进言。我们这些身处江湖之远的基层同仁们,还需保持这样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