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共话桑麻谋发展
——走访泗洪县龙集镇贫困户随记
作者:耿辉  发布时间:2013-08-09 11:11:05 打印 字号: | |

3日 星期六 阵雨

 

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近期看到电视上的高温地图真的是“祖国山河一片红”了,高温、干旱,又有半个月没有到我挂钩的乡镇了,我要带领院里的干警到村里去看看,尤其要让年轻干警了解一下农村、了解农民的生存状态,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关心群众疾苦,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自身不足。上车不一会儿,雨点就争抢地从天上飞落,轻声叩打在车窗上。一场及时雨,在酷暑中送来了凉意。车子在路上急速行驶,雨渐渐停了,雨水洗涤后的天空异样的蓝,金色的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大地,路旁白色、玫红色、紫色的紫薇花挤满枝头,噙着雨水绽放微笑。轻抚在脸上的空气夹杂着花的清香,沁人花香将我的思绪引到了成子湖边的龙集镇,荷花池散落在这个小镇各处。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荷花淡雅的香味弥漫着小镇,花香惹人醉。此时,荷花应该在结伴谢幕。今天,我和院里60余位干警就要前往这个小镇,落实县里的扶贫工作。还记得,前不久到这个小镇进行调研工作,走访了解低收入农户。听镇领导说,该镇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事业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集中居住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我心中暗自为龙集镇广大村民高兴。不知乡亲们现在可好,低收入农户日子过得怎么样?

 

司机的一声“到了”,剪断了我思绪的线。龙集镇党委书记石俊杰把我们带到了田集村的一间办公室,我们开了座谈会,镇里、村里的干部和低收入贫困户的代表陆续围坐在长条椅上,石俊杰书记简要地介绍了全镇低收入农户的数量,贫困发生的原因等,田集村干部田兆青自豪地介绍了镇上引进了打火机来料加工的项目。我细问了来料加工一个打火机能挣多少钱,他告诉我说,15分到16分左右。细算下来,如果一天要赚20元要加工130多了,不知道130多个他们要做多久。田兆青忧心忡忡地说,最近村里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因病致贫的家庭也能越来越多。

 

低收入农户代表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掏心窝子地跟我们拉家常,谈他们身体和家庭状况,家庭成员。当听到有些低收入农户的老人,患了坐骨神经、气喘、风湿性关节炎、胃癌等各种病痛时,心里的沉重感不断加重,老人操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还要忍受疾病之苦。我追问:“他们生病买药、治疗的费用是否能报销?”他们喜忧参半地告诉我:“政策是可以报,但是报销的手续太麻烦了,也不知道哪些药可以报,哪些不可以报,票据哪些有用,最后折腾下来,就过了报销时间,报不了了。”我回头看看镇里的干部,他们解释,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因为对公费医疗的宣传不到位所致,以后他们会加强此方面的宣传。其实,中央很多政策从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以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为目的,但是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些偏差。“你们付不起医药费你们的子女会帮忙么?”我接着问。有位老人无奈地摇头诉说:“他都要我养,哪会轮到他们给我买药呀!”“怎么回事?”我不解地问。老人长叹一口气道:“他是个聋哑人,好吃懒做,老婆跑了,儿子也不管。”一阵一阵悲凉感从心底涌起,一个家支离破碎了,全部的负担都压在一位年过七旬的患病老人身上。“那你们家的收入从哪里来?”我接着问。他说:“就是种地,家里有几亩地,口粮自己种一些,一些流转出去了,就是包给老板们了,但不知道包出去的土地还能不能要回来。”听到了这话,我知道他们不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你们不用担心,土地流转简单地说就是:你们把土地租给了那些种植大户种,他们规模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土地的权利还是归你们的,你们呀,就是按时收租金,就相当于旧社会的地主、地主婆”我解释到。“哦,哈哈哈!”在场的人都乐笑了。

 

针对农户们不知道如何致富的情况,我简要地介绍了我们县里的劳动力培训、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推荐就业等惠民政策。有经商想法的农民可以通过贷款开店、搞养殖等提高收入,有一技之长的可以通过免费专业培训提升技能,为进入企业工作做准备。村干部可以切实了解农民的想法和意向,记录下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听到一些有劳动力的人却不愿意参加培训,不愿意工作。我对在场的人强调:“人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外在的帮助只是暂时的,而自己的劳动才能为自己创造长久的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村干部应该在脱贫致富上起带头示范作用。”

 

座谈会结束之际,老人们激动地说:“其实我们也不是来向你们要什么的,你们干部愿意听我们说说话,唠叨家常,我们就打心眼里高兴,我们的声音你们能听见,我们就开心。”不禁感慨,和群众拉近关系,取得群众的信任很容易,多和他们面对面,心贴心地交谈,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切实需要,足以。

 

一场酸甜苦辣味杂陈的座谈会,在和所有人一一握手后结束。走出村里的办公室,夕阳已经悬挂在西边,威力丝毫未减,几只麻雀从低空划过,树叶无精打采地挂在树枝上打盹,微风吹过也打不起精神。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和邢光武主任穿梭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来到了一位低收入的农户陈老汉家中。

 

走进小院,一个刻满黑眼圈小眼睛,光着膀子、卷着高低不一样的裤脚,指尖夹着一截烟头的年轻人走出来。我告知来意,他不好意思地带我们到了一间低矮破旧的小屋旁,指着一位老人说:“他就是陈某某。”这位老人只穿着一条蓝色四角短裤,呆坐在小屋落下的矮影中,他眼神黯淡无光地看着我们,眼珠浑浊,眼角留着淡黄色的液体。嘴唇发着紫黑色,一言不发,双脚停在一双破旧的拖鞋上,两只胳膊的肘关节斜立在膝关节上,一根泛黄的竹烟筒无声地靠在他的手腕上。我观察了小茅房,由空心砖垒成,两米宽、三米长左右。屋顶上盖着塑料膜,里面只有一张床,由砖砌成,上面放了几块木板,木板上铺着草席,床上、地上散落一些破旧脏乱的衣服、被单。我问了问年轻人:“这位老人是你什么人?”他说:“我父亲。”我问:“你住哪里?”他指了指一座三间瓦房。水泥房外挂着空调外机,大厅里面乱糟糟的堆着一些杂物,停了一辆摩托车。“这屋里谁住?”我问。他说:“我和老婆、孩子,还有丈母娘。”“门厅和西面一间空着堆放杂物,为什么不让你父亲住进来?”我质问。他心虚地回答:“他不会干活了。”“他不会干活你就嫌弃他了,让他住小茅房,你想过没有,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住在小茅房里有多热么?你自己住进去试试。你父亲辛苦将你养大,你就这样报答他老人家?你现在这样做,以后你的子女就会跟着你学,以后住进小茅房的就是你。”我几乎愤怒了。年轻人应声答到:“是,是。”“你这样嫌弃你的父亲,不赡养你的父亲,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可以判刑的。”我严肃地告知他。村干部说:“这是县法院的院长,管法律的。”瞬时,他的脸色变白,眼神慌乱地看着我们。我强调说:“我们过些日子会回来看你父亲是否住进你的房子里。”他忙点头道:“会搬的,会搬的。”

 

当了解到,类似的事情在村里并不鲜见,无奈心痛在心头互相绞着。“你们可以进行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宣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宣讲先进事例,鼓励他们向先进人物学习。如果有人需要法律帮助,司法所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对不赡养老人典型,我们法院要到村里开庭,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发挥法律的引导和规制作用,让这种不孝的人在村里太不起头来。”村干部赞同说,“对这样的人就是要治治。”我在想,现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农村养老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在村子里的一处空地上,乡亲们围拢了过来,我和乡亲们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我对龙集镇的干部和乡亲们表示,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比较困难的民众,在今年中秋节前后,县法院、国土局、东吴村镇银行、邮政局等单位将会筹集第二批扶贫资金和物资,帮助生活比较困难的民众,我告诉办公室主任回去再组织一次干警向低收入农户捐些衣物。时间不留痕迹地悄悄溜走了,周围的光线逐渐变弱,我们和龙集镇的朋友们告别,回到了停车处,准备驱车回县里。虽然这次对龙集镇的帮助有限,但相信当力量的小溪汇集到一起就能形成一片汪泽,但是,龙集镇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是需要乡亲们自力更生,勤劳肯干。

 

微风徐徐,晚霞映红了天空,白色的云被染成了红色,一块一块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天空西边的一角。“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明天又是大晴天。愿龙集镇和龙集镇的乡亲们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