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因与中国法院网洽谈办泗洪法院网有关事宜到京城去了一趟,其间去看望了在京一位战友,战友的大院里都是将军,战友对我说,一位坐着轮椅出入的自称是老兵的人最引人注目,他是一位老红军,九十多岁了,已不能行走,但每次出入大院当哨兵向其行军礼时,他总是让家人或身边护理人员将自己从轮椅上扶起来,规规矩矩恭恭敬敬举起右手给哨兵回礼,人们劝他说:老首长,您就行注目礼就行了。老红军说,我是老兵了,只要还能站起来,就要给哨兵回礼,不能坏了规矩。这是一位老兵的范儿。
前些日子在报上看到一个轶事:一回,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和白岩松一起到季羡林家做《学者访谈录》的节目。进门后,发现季老当时坐着,白岩松要给季老一张名片,就从兜里往外掏。这时,季老立即站了起来弯着腰等着他掏名片。因为某种原因,白岩松掏了很长时间,季老就一直那样弯腰等着,直到白岩松将名片递给他。多年以后,周兵对这个场景还感动不已,他忍不住感慨道:“做人做到这份上,真让人敬佩!”这是一位国学大师的范儿。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天夜里,上海的一个洋车夫在拉客人的时候脚上受了伤,流了很多血。一个男子带着孩子去孩子的伯父家,恰好看到了这一幕,男子就立即跑到附近孩子的伯父家取药品。孩子的伯父学过医,他半跪在街头,为车夫清理掉伤口中的碎玻璃片,又用消毒水为他清洗干净,然后为他上了药,包扎好,嘱咐他在家里好好休养几天……这个孩子的伯父,就是闻名天下的文坛巨匠鲁迅先生。这是文学大师的范儿。
当我们到有关单位去联系工作时每每遇到架子高高官腔十足的“领导”时,我总会将或大师们相比,也许这些“领导”们也有一肚子的怨气:“大师们不用摆架子大家都知道,我不摆架子谁知道我是谁?!”
我以为,大师之不“大气”,就是他们都是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了。一切成大器的人,其实都是由做一个个不经意的小事组成的,古人说要“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我想,这也就是要求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做事要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好高骛远;像雷锋同志那样,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像范仲淹老先生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个人都都不是生活真空里,在人际交往中有人忽略它们,有人重视它们。而成大事的人,对小事或细节是一丝不苟。抬抬手,弯弯腰这样的动作,老人都做到了,这是对对方的尊重,更展示了自己的大家风范,应该比“大架子”美上百倍了。不管你们信还是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党中央最高层带头转变作风,外出轻车简从,不封道、不搞仪式,受到民众的一致好评。作为人民法官,如何“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亲再”放下架子接近群众,扑下身子扎实工作才是关键的关键。
老红军、大学作者、大作家,他们为国家做出那么多的贡献,但他们却没有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而是用心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真正诠释了老兵、大师的风范。我们转变作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从老兵和大师身上学会抬手弯腰,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一副谦卑的姿态,把人民当父母亲人,牢记司法为民宗旨,我们的心与百姓就没有距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