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家的味道
作者:邢光武  发布时间:2012-11-21 10:23:29 打印 字号: | |
  有人说,家乡的滋味有时是吃出来的,到各地去旅游,导游会告诉你,没吃某某小吃,等于没到过某地之说。对同事或故知的友情和了解程度,人们往往会说:我们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多久多久,这是表示亲切,接近于“拉堂灰”了。

  当过几年兵就知道战友是亲的,亲如兄弟的亲。战友实际上是指在战争年代一起战斗,生死与共的人,如:同一战壕的战友。从部队回到地方后,还经常是梦回军营,当兵时间虽然不长,但军营的生活已经给我留下了终身的烙印,比如作息时间,离开部队30多年了,在部队是听到起床号就起床,已养成习惯,回到地方这几十年是无论春夏秋冬,天一亮就起床已经是“法定”的了。老婆说我是属相搞错了,不应该是属猪,而是属鸡才对。感谢上苍对我的眷顾,1993年,也就是我在一个国企和机关工作14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经过全国统考作为补编人员进入法院,并在取得法官资格之后成为一名法官。

  外人大约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法官是威严神圣的,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在过去也有人把法官描述成“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老院长听到这句顺口溜时开玩笑说:“我再加上两句,就是:原告被告都吃全,该判几年判几年”。说实话,我刚进法院那会,基层人民法庭基本没有食堂,大多都是在乡镇政府的食堂带饭,由于办案时间早晚难以确定,等到开庭或外出调查或送达回来早就过了开饭时间,但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纪律和禁令,当事人的饭也照吃不误。记得刚到法庭不久的一天,跟老庭长骑自行车到乡下调查,中午回到庭里早已过了开饭的时间,老庭长说中午有个人请吃饭,反正现在庭里已没有饭吃,下午总不能饿着肚子开庭,“走,去吃吧”,我也不推辞了,跟老庭长去下了馆子。我知道,那顿饭就是当事人请的,吃的心里不踏实。

  法院现在是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法院工作人员的忙碌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无论怎样忙,人不吃饭是不行的。尤其是还没成家的年轻人。今年春天,院里决定再困难也要解决吃饭问题,没有场所就把地下车库再向下“挖地三尺”拓展空间,装修粉刷购灶具,经过两三个月的紧张筹备,经过一周的“试营业”的磨合,法院干警食堂终于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正式开张了,这才使我更加感到,法院不仅是“庭院”,而更是家了。

  在传统意义在说,一个人工作的单位,就是一个 “公家人”实际意义上赖以生存的家。许多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就是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以企业为家,而现在许多农民工兄弟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而成了“候鸟”、“游子”,所以,我在媒体上看到了江苏宿迁市宿城法院建设归宿文化,我想他们是在为法院干警建立物质和精神家园。法院干警有了一个可依赖的、可依恋的家,真是想到“家”、做到家了。过去常听老一辈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个家再穷,岗位再累,毕竟是自己的家啊。

  我就是一个恋家的人,离不开家乡,离不开单位,从当年信誓旦旦的走出去,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结果像苍蝇一样飞出去转了一圈又回来了,泗洪难道就这么好?泗洪法院难道就这么值得你留恋?我的回答是,这里就是好,这有家的感觉,我回来了就回到了温馨的“家”,而且这个家越来越好。

  有一支歌叫《我想有个家》,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望——有家,在这个家庭里不管多忙,每天都在高唱一首有生气的激情澎湃的歌。家的环境、家的氛围是亲人的亲切,在这样一个“家”里,我能为乡亲们做事,苦些、累些,心里也是愉悦的;在这样一个“家”里,你饿了就大口地吃,困了就踏实地睡,有一个如家的集体,如家的单位,一份如意的工作,你当然不会吝啬你的聪明才智。

  为了家乡的更美丽,我奉献,我快乐!
责任编辑:江雨濛